当世界赛事版图划分为不同类型的职业联赛和个人锦标赛时,中国仍然保留着独特的体育传统——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国比赛。诚然,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举办全运会,但规模和制度与中国的全运会根本不是一个水平。将于11月9日开幕的第十五届粤港澳全运会共有34个大项。除武术和棒垒球外,其余均为去年巴黎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参赛运动员人数比奥运会多约1/3。让如此庞大的赛制顺利运行两周,对于举办一届“中国奥运会”至关重要。放眼世界,为何只有中国能举办如此帅气的全国综合运动会?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也有国球?放眼世界,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举办全运会,但形式和理念不同。让我们首先看看我们的亚洲邻国。韩国的“全运会”被称为国民体育大会,是精英运动员的重要训练场。羽毛球奥运冠军阿塞巴塔曾三度参加,并且也对业余爱好者开放。日本每年都会举办全国体育大会。它分为秋季和冬季。它阻碍了职业运动员的参与。它旨在为普通人提供一个舞台,一场真正的全国性盛事。最近三个中国民族都成立了群众团体,中国和韩国在这方面比较相似。印度全运会的运动员人数也达到了1万人,最后一届将于2023年在果阿举行。但由于各种原因,其举办时间不规则。首届每两年举办一次,后两届仅相隔一年。很多东南亚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有自己的国运会,但规模并不大。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全国性综合性体育比赛很少。美国有一个州比赛,由各州独立举办。没有统一的国家组织来指导比赛。项目丰富多彩,当地民间体育项目也很多。有些比赛甚至没有专业裁判,更像是体育嘉年华。 K成员之间有英联邦运动会,参加的英语国家多达72个。加拿大还举办全国性比赛,只针对青少年。总的来说,那些和我们的国球不是一个概念。但美国有一个特殊的情况。每四年,每个单项都会进行一次奥运会选拔赛。竞争不小。去年的游泳选拔赛在印第安纳州的一个体育场举行。观看人数突破20,000人0,创造纪录。因为选拔赛直接决定美国的奥运参赛名额,水平非常高,竞争激烈,创造世界纪录的情况屡见不鲜。某种程度上,它可以被认为是美国全运会的另一种形式。为什么大多数国家不举办全国运动会?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其他国家没有“国球”的事实并不妨碍他们通过其他模式实现体育目标。比如美国就是典型的商业和教育双核驱动。美国没有类似中国体育总局的政府机构平等地管理体育运动。其职业体育以NBA、NFL等高度商业化的联盟为主,实行市场化运作。业余体育的基础在于大学体育协会,例如nCAA。 NCAA 拥有 n每年举办几十个运动项目的全国锦标赛。篮球疯狂三月的影响力比很多职业赛事还要大,本质上是为了选拔和孵化国赛人才。我们来看看欧洲。欧洲体育拥有完善的职业联赛体系和丰富的单项赛事体系,如五大联赛、冠军联赛、田径游泳锦标赛等洲际或国内单项赛事。层次清晰、赛程合理,可满足不同级别比赛的需要。人们的体育热情集中在专业赛事和体育运动上,没有必要开办新的综合性运动会。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和一些前苏联国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一些国家保留了“斯巴达克运动会”。虽然目前的组织规模和投资规模无法与诞生之初相提并论。y,至少是性质和功能上与中国全运会体育运动最为相似的一个。中国全运会有何特别之处?要理解中国国运为何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它诞生的历史背景。 1959年9月13日,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开幕。新中国刚刚走过第一个十年,迫切需要一个对内团结人民、对外展示制度效能的舞台。其口号是“有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明确表明体育承载着强健国民体质、增强民族精神的使命。据记载,首届全运会共有全国29个代表团、10658名运动员、36个比赛项目,展现了“国家工程”的形象。导致全运会创立的另一个背景是国际政治当时乌云密布之下。 1958年,体育运动从国际奥委会和大部分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中解散。在这个时候举办全国比赛,表明了中国自力更生的态度和决心。与现代体育发源地英国相比。其职业运动如足球、橄榄球、板球等,起源于草根,自下而上发展。中国国运自诞生以来,就是一个自上而下主导、服务国家战略的系统工程,国运是对国家资源动员能力的高要求。例如,本届粤港澳全运会首次由三个场馆承办,打破了以往全运会由一个省市主办的惯例。 “一国两制”框架下,覆盖三个独立关区协调19个城市的联合运作,如此复杂的跨行政区划和社会资源体系的整合,如果没有强大的行政动员能力支撑,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可见,中国国运之所以“独一无二”,就在于中外完全不同的运作逻辑。全运会诞生在中国特色的土地上,依靠的是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复制的独特的资源动员体系。全运会是一个独特的“化石”,记录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清晰地标志着国家的年度成长。之所以是“唯一,没有其他分号”,是因为它诞生的土地特殊,安全系统也特殊,所执行的功能也特殊。有人质疑今天的国运,但你不得不承认,它就像一个多棱镜,反映的不是既有体育运动的成就,也有发展中的挑战和思考。了解全运会,就是从体育角度了解中国特色。主编:杜轩 发言时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