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纸”到国际走廊——陆海新通道的诞生

日期:2025-11-03 09:30 浏览:

新渝报首席记者 杨军 实习生 李俊晓 【开场白】继中新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天津生态城之后,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该项目于2015年11月7日公布,运营地点为重庆。 10年来,在金融、航空、物流、信息等主要合作基础上,不断拓展到教育、农业、文化旅游等领域,为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帮助。如今,新加坡已成为重庆第一大外资来源地,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已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金名片”。值此项目实施十周年之际,本报今后将推出一系列专题报道着力以“重庆‘一带一路’新名片”为读者讲述交流合作。敬请关注!陆海新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西接中亚、南亚,东接长江经济带。它是一条贯穿中国西部和东盟的开放通道。它改变了我国西部地区出海的格局,成为重庆对外开放的大动脉。目前,陆海新通道连接了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的579个港口。再创新高!今年9月,新陆海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年货运量突破100万标箱,创下该班列开行以来的最高年货运量纪录。回顾2017年,新增陆海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发运量仅几千TE自此之后,美国的出货量有所增加。到2024年,货运量将达到96万标准箱,8年增长283倍。八年来,陆路新通道从无到有,从试运行到常态化,从一条线到一张网。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强劲动能。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段通道的规划早在8年多前就开始了。它诞生的背后,确实与中新(重庆)战略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息息相关。新西兰给了中国一张纸,为新的陆地走廊绘制“路线图”。 2013年10月,在中新双边合作联委会第十次会议上,中方提出第三个中新西部政府间合作项目。这一提议得到了Sing的积极响应阿波尔。过去,中新两国通过了苏州工业园区、天津生态城两个政府间合作项目,成为互利合作的成功典范。 “对于政府间合作的第三个项目,双方都认为应该突破‘园区’的限制,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题,把中国的合作做大、做广——新加坡。”中国新加坡商会重庆分会副会长陈思宗时任新加坡企业发展局中国部副主任,参与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筹备工作。 “物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他回忆说,新方在这方面有经验和优势,所以他们开始考虑是否可以在物流领域取得一些进展。到底是什么? 2013年,共建倡议“一带一路”被提出。当时中欧班列开通,成为“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支撑。中新两国能否复制这一模式以及“一路”?共建“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的开通,令新西兰深受启发。按照这个想法,新西兰认为来自中国西部的货物主要是沿着长江发往东部港口,然后转为海上运输。时间成本相当高。如果能用火车运输货物,效率会更高。 2014年,新加坡港口集团投资广西钦州港。该口岸可以成为西部地区货物新的出入口。随即,新方开始在中国西部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陈思宗也是参与者之一。他表示,同时新西兰也在举办当地论坛讨论这个想法的可行性。 “2014年中新两国政府高层会晤时,新西兰领导人向中国领导人递交了一纸文件,其中只强调了中国西部货物经广西出海的路线。”陈思宗回忆道,新方详细介绍了这条航线的重要性、钦州港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应该如何建设。双方很快达成共识。应该选择哪个城市实施?很快就选定了重庆。重庆不仅是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候选城市之一,而且拥有港口、铁路等关键物流条件。还有中欧走廊的发展需要。 2015年11月,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正式抵达重庆,并明确将物流作为项目重点领域之一。这奠定了基础或者新陆海走廊的诞生。新的渝桂桂三方会议办公室提出的“三港联动”的设想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尤其是一条新的物流航线。开通这条线路,物流公司、货代公司必须积极参与。但随后的市场调查显示,感兴趣的企业寥寥无几。毕竟对于物流公司来说,走哪条路线、选择哪种方式都是有经过深思熟虑的;一个集装箱能节省多少钱、多少时间,应该计算清楚。与尚未开发的新航线相比,走过了许多河流的长江黄金水道让他们很容易高兴。打破这一局面的机遇出现在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以下简称国际物流枢纽园区)。该园区是中欧班列的始发地,具有开创性的“g所以当我听到开辟新的物流航线的想法时,并没有觉得突如其来。第二,这个园区是以“铁路”为基础的,区内有团结村中心站、重庆铁路口岸等,受水运影响很小。2016年3月18日,来自国际物流枢纽园区、新加坡港口集团、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的代表齐聚重庆,他们围坐在一个办公室周围。双方结合三地的区位和特点进行了热烈讨论,认为通过重庆铁路口岸、广西北部湾港、新加坡港的联通,可以实现一条从西部陆路出发、广西出海的物流新通道,从而实现非关联的“一带一路”联通、陆港联通、中部与西部联动发展。船尾区域和数字。三方达成一致后,开始进入准备阶段。 “与国际物流枢纽园区讨论后,我们认为这件事值得做,应该结合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进行探索。”市中新项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被召回。紧接着,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为这条走廊按下了“加速键”——2016年5月,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交通物流专委会上,重庆首次提出“南向走廊”的概念。同年9月,在中新执行委员会联委会会议上,双方就“南向走廊”达成初步协议。会上,双方探讨了如何打造“重庆-北部湾-新加坡”与“中欧”相结合的陆路贸易通道。打造连接“一带一路”的国际走廊,全面拓展沿线合作空间。也是在这次会议上,陆海新通道的前身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走廊(以下简称南向走廊)首次被正式提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为“南向走廊”向“南向走廊”转型“定调”。重庆、广西、新加坡各司其职、发力 2017年3月至4月,重庆、广西互派工作组,对铁路、公路基础设施、重要产业园区、港口建设条件、口岸功能等进行实地考察。4月底,广西钦州港成功启动班列试验;g开通了双向列车运营。从测试结果来看,该线路比传统运输缩短了15-20天的运输时间,进一步证明了其可行性。新加坡提供政策支持。比如,通过这个通道,新加坡将优先安排钦州港开往新加坡的船舶,并降低一些成本。在供应链方面,新加坡也做出了暗中的努力。 “南行走廊”列车首先开始运行。看到重庆至广西的铁路列车开行,贵州、甘肃等地纷纷意识到其价值,并积极要求加入。 2017年8月31日,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联合实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重庆、贵州、贵州、陇南四省市政府代表签署了《合作建设中新南向走廊互联互通项目框架协议》,标志着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联合实施委员会正式成立。建立“南向走廊”省际、“跨省、跨省、跨亲走廊”省际。合作机制。当年9月,“南向走廊”车海班列实现正常运营,这意味着这条走廊正式开通。此后,列车开行数量不断增加,货物种类不断丰富,行车线路不断拓展,省区市共建不断扩大……“南行通道”发展势不可挡,影响力与日俱增。 2018年11月12日,中新两国正式签署《关于建设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谅解备忘录》,“南向通道”正式更名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h被定义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更名意味着这段从“南向”范畴跳脱,聚焦于更广阔的世界。下面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2019年,国家发改委发布《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正式将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庆成为西部新陆海的物流运营中心。 2022年7月,湖南正式加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朋友圈”,共建“13+2”新格局形成。截至2025年9月,陆海新通道已通达全球579个国家和地区。中新项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在物流领域的一张名片,陆海新通道已成为连接中新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将中国西部与东盟乃至世界联系起来。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区域合作也将迎来新的机遇。这一通道已成为各方抢抓机遇的重要载体,为推动经济一体化、促进贸易畅通提供重要支撑。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在交通物流领域的发展成果 ● 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的货物运输品类从初期的50余种增加到目前的1316种,在我国18个省份75个城市的163个车站不断增加。 ● 新陆路走廊由24条定期运营航线组成,实现与中欧班列的无缝衔接。其中,以北部湾港、湛江港为始发地的定期运营线路14条,形成了覆盖各大城市、便捷高效的运输网络。与西方的联系。 ● 中新多式联运基地主区总运营量突破8.3万标箱,总流通额达228亿元。 ● 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与新加坡港实现数据共享,国际供应链动态信息首次从国内环节拓展至国际环节,累计数据交换超过128万票。 ● 中新海关“一单两报”方式累计申报提单1,730多张。 ● 陆海新通道国际商会联盟成员包括沿线18个国家的19个商协会。 。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