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深潜、枢纽封顶、热脉相连中国项目再获突

日期:2025-10-29 09:39 浏览:

近年来,我国重大工程和前沿勘探领域相继实现历史性跨越。从完成世界唯一连续深潜北极密集海冰区,到西安东站主体结构封顶,再到我国最长长线供热管道竣工,三个“全国第一”乃至“世界唯一”都是建设突破和科学科技进步。全世界独一无二!我国对北极海冰密集区的深潜进行持续管理。 10月27日,自然资源部和中科院联合组织执行北极载人深潜任务的科考队顺利返回。我独立设计打造的全球首个具有破冰能力的深度亲子联姻手术《探索3》,承载了总共可以在北极提交并完成43次潜水作业。 “奋斗”号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实现了水下联合作业,改变了双潜器潜艇作业模式。北极载人深潜科学考察队于今年7月22日离开三亚,与“蛟龙”号载人深潜队一起前往北冰洋执行深潜任务。科考队在北冰洋​​作业了56天,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科学实验。此次“奋斗”共完成43项可提交作业。随之而来的是,“蛟龙”号载人深潜队完成了我国首次北极冰下潜,并与“奋斗者”进行了水下合作作业。在海冰覆盖率大于80%的中部盆地,科考队对嘎克大洋中脊进行了全球首次科学考察,最大潜水深度为5,277米。此行开创了稠密冰区“船潜合作”移动冰潜新模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在北极海冰稠密区进行连续深潜的国家。科考队采集了一批重要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本,获得了大量观测数据,将为深入研究北极气候快速变化提供重要科学支撑。国内首创!西安东站主体结构率先完成。 10月27日上午,我国“十四五”重大建设工程西安东站主体结构顺利竣工。这一里程碑式的发展,标志着这个承载着西北交通新使命的枢纽正在加速形成。西安东站作为全国铁路网布局的关键节点,总建筑规模39.4万平方米,拥有13个车站、27条线路,并设有专用城际接口,真正实现高铁、普通列车、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投入使用后,预计年旅客发送量将突破3650万人次,成为缓解西安铁路枢纽客流压力的重要引擎。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修建的车站屋顶采用了第一道屋脊结合斜空间的管桁架结构。这种创新的设计不仅赋予了建筑独特的视觉效果,也提出了非常高的施工挑战。为此,施工团队独立制定了隔断改进方案。通过精准分段吊装拼接,不仅施工更加安全,整体施工效率提升30%左右。全长110公里!我国最长长距离供热管道10月26日上午开通,包括“辽热进集集”工程北线齐河段潘庄段、引黄总渠顶管最后一个断点已开通,“辽热进集”长供热工程北线已全面接通。冷态全面调试工作已经开始,并将在今年冬季供暖季进行。 “辽河热进济南”项目是指利用山东聊城发电厂余热“变废为宝”的供热项目,为济南市区提供“域外热源”。此次建成的北线,将在今年冬季采暖季期间,将山东聊城信发集团鑫源电厂的余热转化为管道内的高温水流,为济南中心城区输送清洁热能。这“太热管”全长110公里,管径1.6米,是目前我国最长、管径最大、供热能力最强的长距离供热管道。除北线外,“辽雷至集集”南线也将于年底前建成。此后,全长近150公里的南北线可为济南供暖1亿平方米。预计每年减少煤炭消耗129.8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6.4万吨,相当于4个塞罕坝农场的碳排放量。伟大的武器背后,蕴含着大国智慧,彰显着民生温暖。中国正以坚实的步伐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编辑:李远山.发言时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