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微观观察|不平凡的“十四五”,中国式现代

日期:2025-10-19 09:25 浏览:

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7920700833557781702 t = 1760665128552 TOC_STYLE_ID = feeds_default share_to = copy_url track_id = ae0b8bce-a5e2-43aa-82e9-f31b3e3eb96a 历史的征程令人惊叹,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南海之滨,广西平陆运河建设工地正在轰鸣,通江入海的世纪工程正在全速萌芽;长江上游,“长江高铁第一隧道”、渝厦高铁盾构段、重庆菜园坝长江铁路隧道顺利贯通;在东北平原,全球速度最快的高铁CR450正在沉白高铁上进行运营测试,运营速度屡屡刷新……每一个令人惊叹的瞬间都勾画出“十四五”最后一年的精彩画面。五年前,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份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下,凝聚全党全国智慧的行动纲领和政治宣言,勾画了 中国未来的宏伟规划。 △2024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提前做好准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突破进步、突破、历史成就,中国现代化建设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首艘国产大型邮轮“阿依达·魔都”号满载近5000名客人在海上庆生。目前,第二艘姊妹船“爱达华城”号已在码头完成85%的建造进度,建造效率较首船提升20%。最新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船舶工业主要指标继续领先全球。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船厂承接全球新船订单比例为64.2%,较“十三五”提升15.1个百分点。通过陆续交付一批高端、智能化新船型,中国船舶实现了从规模领先到实力领先的跨越。劳动是生命线国家经济之本,立国之基,强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在参加2023年全国两会江苏代表团安排时,总书记强调:“中国任何时候都不能缺”。今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视察时指出:“我们坚持走工业自主发展道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工业、发展制造业,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总书记的伟大战略眼光,带领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不断释放力量,“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一步步融为一体。 2020年至2024年我工业增加值总额由31.3万亿元增长到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 “十四五”期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预计增至8万亿元,对全球制造业增长贡献率超过30%。剩下的制造业成绩单,就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例证。 “十四五”期间,经济总量持续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将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保持在30%左右。五年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相当于长三角重建。 △“十四五”期间,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正常商业运营,收到超过n 国内外订单1000个。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样需要马林诺的思想指导和系统的战略规划。 2024年7月,中共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0多项改革举措逐步落地。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我们更加全面地深化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会议明确提出了一揽子的补充规则,即社会信心得到有力支撑,经济明显回升,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2025年2月,在中国经济巨人面临困难、乘风破浪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鼓励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委统揽全局、引领方向、有计划地进行到底。我国经济顶住了压力,规模扩大了,质量提高了。放眼全世界,“还是这里的风景最好”。 10月12日,国家天文台公布,国家天文台发现的脉冲星数量“中国天眼”已迅速达到1152个。这个数量远远超过同期其他国际望远镜发现的脉冲星总数。 “中国天眼”是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的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 “十四五”开局之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贵州,愉快会见“中国天眼”项目领导和科技骨干,并在“中国天眼”主控室与科技工作者代表进行视频连线。在庞总书记的鼓励下,每一个人都渴望弘扬科学家精神,大胆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在多个领域实现共同引领,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兴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技术独立和自力更生。 △“十四五”期间,一批关键原创性成果快速取得,让我国天文研究实现了从跟跑到跨越。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世界形势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夯实诚信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综合国力。”从实验室、研究机构到制造企业、产业园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信心和自信指明了方向。 2023年9月,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n”的概念。他在黑龙江考察时,深刻领会了“特色是创新、关键是高质量、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的内涵。今年全国代表大会上,在江苏代表团调整时,潘卡书记再次对新生产力发展作出了新的定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新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路径。”今年7月,总书记来到山西阳泉阀门有限公司考察调研。在生产车间,总书记不时驻足视察,详细了解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他强调:“实体经济不能消失,实体经济中的传统产业也不能消失,转型升级必须通过现代技术来实现。”走向“新”并实现以“质”为长远目标。 “十四五”期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十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经济发展质量动力提升。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返回从月球背面携带月球样本,安全抵达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们需要变革的动力,需要改革的活力。加快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营造高效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深入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发挥超大型市场优势;协调推动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把发展差距的势能转化为协调发展势头;实施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参与国际社会塑造高水平开放的合作竞争新优势……“十四五”期间,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瞄准主要任务、改革主要环节,谋划推进一批战略性、创造性、引领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或出席一系列重要外交活动,向世界传达中国不会被迫推动高度对外开放。无论外部伙伴如何变化,我们都将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谱写中国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时间的尺度成为了最好的注解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我国一台旋转风力发电机一分钟可发电约190万千瓦时,节省标准煤570吨;一天之内,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突破100万千瓦,相当于全球单台机组的安装量。发电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一个月内,我国可再生能源可发电2900亿千瓦时,相当于英国一年的发电量……“十四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快速增长,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能源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21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抵达山东东营胜利油田。钻井平台高10多米h.总书记登上钢梯,与工作中的石油工人亲切交谈。 “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必须建设实体经济,能源工作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 “能源安全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最重要的安全之一。” 2023年1月18日,腊月二十七,总书记在接驳塔里木油田公司轮南油气储运中心克拉集气区时强调安全生产、保障稳定供气的重要性。对于一个人口超过14亿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粮食安全是另一个必须稳定的“饭碗”。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首站来到三亚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他说“如果“中国人要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骨头就必须牢牢握在自己手里。”2024年3月,在湖南召开的推动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把耕地生命守护好。△2025年9月14日,中部地区水稻丰收10万亩综合粮 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龙兴镇示范基地取得成功。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证。他给“少数派”上“今年第一课”,强调“要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他在领导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组织 新能源发展与国家能源各地视察时,他深入农场告诫“粮食安全必须由我们自己来保障”……面对战略眼光长远而带来的后果,主动谋划、因势而动、顺势而行,牢牢掌握我国发展安全主动权。“十四五”期间,我国建设高标准农场超过10亿公顷, 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产量。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公斤;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系统,发电能力占世界总量的1%。它拥有世界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齐全、体系最齐全的制造体系,200多个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产品... israp在更加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我国构建了更加稳定的物质技术基础,有效筑牢了国家经济安全屏障。 △山东日照港集装箱码头繁忙。日照港2022年吞吐量将突破5亿吨,成为全球最年轻的5亿吨级港口。水平岸宽,风吹帆悬。 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将在北京召开,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高质量、科学规划“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完成“十四五”规划工作推动中国经济航船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